|
记宁海模具初期的人和事发表时间:2023-01-03 09:51作者:宁海县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 鲍明飞
在模具行业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历经了中国模具从手工、机械制造,再发展到现代数字化制造进步的全过程。在这漫长的模具生涯中,有太多过往的人和事,一直在笔者的记忆中萦绕。 特别是那些对宁海早期模具的起步,作出贡献的领导和师傅们,他们与发展模具相关的往事,总时不时地浮现在笔者的记忆间。
鲍明光 在宁海五匠中,铜匠行业有点讲究。按风箱位置定义有左手铜匠、右手铜匠。按经营方式有开店设摊铜匠和走村串巷铜匠。铜匠的技艺范围包括了做项圈、手镯等金银首饰,做酒器、烛台等锡制品,做镰刀、锉刀,修枪械、做火铳,做黑白铁日用制品,配钥匙、补锅,做传统家具装饰绞链、修缝纫机、磅秤,修汽油灯、保险柜,也包括修燃油发动机的。宁海铜匠中能工巧匠众多。 1954年,在合作化运动中,在县手工业联社的动员下,宁海的铜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宁海五金厂(当时叫黑白铁生产合作社)。这是宁海成立较早的一家五金制造企业。 1957年春,年青厂长鲍明光接受上级任务,在朱咋伍(谐音)副厂长的共同配合下组织试制手摇背包式喷雾器。宁海的冲压模具制造也就在这时起歩。产品生产模具制造是关键,面对不少需要开制冲压模具制造的喷雾器零件,铜匠师傅们凭着锉、錾、锯、磨扎实的手工技能硬是将一副副模具成功开制出来,企业在收获了喷雾器产品顺利成功投产的同时。也让昔日铜匠们的技能在开制模具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1957年年底,鲍明光又通过亲戚范金香师傅的牵线搭桥,从上海引进了技术人员王如庆等师傅和设备,组建生产胶木制品。开始时使用的模具是从上海带过来的,待接到新的产品业务后,工厂才组织人员开始自己做模具,宁海的胶木模具制造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到了三年困难时期,五金厂的组织及人员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干部、职工为减轻政府负担,先后离开工厂重操旧业干起了单干。 直到1964年夏,手工业联社领导在鲍明光等人的配合下,又一次动员单干的铜匠筹组合作社。10月初宁海农具五金合作社成立。 宁海农具五金合作社的胶木制品生产和模具小组的建立,这是继宁海五金厂之后诞生的又一家生产胶木制品和模具的工厂。
范金香 王如庆 范金香是宁海范家人,当我们前往居所采访时,90岁的老人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对于当时从上海回宁海的情况记忆犹新,她说:“上海的胶木制品业早在解放前就已经有一定规模,其中也有不少胶木制品作坊。我因为有伯母和二位堂姐在上海,就在1952年斗胆去上海谋生。开始时帮人家打理家务,工作不大稳定,后来在一家胶木作坊工作,生活也稳定下来,干了三年多才回宁海”。 “那是1957年,我所在的这家胶木作坊要实施工商改造。我动员老板将作坊搬迁到宁海生产。宁海五金厂厂长鲍明光得到我的消息后,随即与我一道多次与老板面商,终于达成共识。最后老板、我、王如庆等4人,带上压机、模具和原有的业务关系,一起来到宁海加入五金厂”。范金香说。
王如庆,宁海县岔路镇兆岸村人,1922年出生,属狗,1995年去世。解放前,逃壮丁,离开家乡,去了上海。在上海期间,学了柴油机维修、胶木产品加工及胶木模具制作等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制造业外迁,人员疏散。王如庆与范金香等师傅,说服上海一老板,把胶木机、生产业务,转移到了宁海五金器材厂。离开宁海城关后,王如庆师傅曾在岔路、兆岸等地参与了乡村胶木厂建设。对宁海早期的胶木模具生产有一定的贡献。
施其瓞 金礼许 施其瓞和金礼许是宁海五金厂的青年职工,他们从1957年做喷雾器时就开始参与做冲压模具,在工厂生产胶木制品后,又于1958年开始专职做模具。他们是宁海早期的模具工,为了做好胶木模具也去上海的相关工厂学习。据施其瓞师傅回忆:有次在上海路过虹口区虬江路的旧货市场时,凑巧看到了几付废旧胶木模具,他就不管不顾地打开模具看内部结构设计。店家的人过来制止,当说明情况后他们倒夸起了乡下人的好学精神。那个年代人们学习技术的劲头就是这么主动。 施其瓞和金礼许在汽油发动机维护修理方面也是把好手,那个年代的宁海消防都是义务的,一旦有火灾发生,县城东、南、西、北、中的义务消防队都会迅速奔赴灾场灭火,在救灾现场人们总会看到施其瓞和金礼许的身影,他们这是在现场为消防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宁海五金厂(后来先后改名实验厂、农机二厂、塑料模具厂)的胶木业务一度做到了宁海最大,但他的模具还是以满足内部需求为主。笔者有个朋友姓潘,1961年进实验厂,因为有他的关系,他们胶木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在车间的上百副模具的结构都被我打开看过,我的模具梦也是在这时萌生。 笔者进工厂后,还会不时地去实验厂的胶木车间去看看。记得大概是在1968年的某日,笔者发现他们的胶木压机全部改成了电加热了,没有了木炭加热产生的烟灰,车间环境整洁了许多。经了解原来这是施其瓞师傅负责改造的,而且其中控制温度的双金属片热电偶是施师傅自制的。笔者向施师傅取经,也将所在单位的压机全改成了电加热的。
马贞祥 任青华 傅永连 1965年末,宁海农具五金厂建立模具组,马贞祥、任青华、傅永连等师傅第一批入职。 马师傅曾在旧上海开过五金作坊。以现在的价值观来看,能在上海开作坊的人肯定是个能人。但在当时上海的社会情势下,他还是因此只身回到宁海老家。曾在工厂待过,后与胞弟在中大街大米巷东设摊开店,自产自销日用黑白铁及铰链制品。同时也帮着支撑起胞弟的十口之家。直到合作社成立,兄弟俩才一起参加了合作社。 马师傅身上那股魅力总让人感到大都市人气质的与众不同。他为人正直善良、又平易近人,也从不在人面前摆架子。 记得是在1966年,马师傅为石浦的一家厂开制一副胶木模具,模具上要刻上六和塔平面图标。朱德甫有这技艺。笔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次的观摩促动了学习平面、立体雕刻技艺的决心。遂于1967年的9月份,到上海天钥桥路上的专门立体雕刻像章、纪念币的精艺模具厂,攀上奉化籍董师傅的关系学习模具雕刻技术。 朱德甫系原五金厂副厂长朱咋武(谐音)的儿子,当过兵,在五金厂做过车工。国家困难时期父子俩回了胡陈老家。他有美术特长,在模具上雕刻图案应该是钢铁艺术了,因此比一般人多了一点基础。马师傅对于有作为的晚辈,也总是关爱有加,活虽是工厂的,但他还是很热情地在家设宴招待了这位晚辈。这让朱德甫十分感动。 1967年,工厂从福建三明电器厂接到一笔模具订单。此前工厂开制的模具多是日用品类模具,按实样能配装就行。而这批模具系工业电器配套件,尺寸要求较高,按产品设计图验收。任务下达后,马师傅身先士卒与领导们一起筹划落实,从工厂内部组织力量调集扩大开模人员队伍,马师傅、任青华、傅永连、郑文思、赖忠贵,各带一名徒弟或帮手单独成立作业组,我们也领受了模具任务。每当工厂有任务马师傅总是选最难的做。 郑文思师傅、赖忠贵师傅是因为这次的任务而加入模具队伍的,他们以前在上海做过车工干过模具,而且非常难得的能看懂机械制图。 这是我们厂一次极具意义的模具扩产调整,主要是厂内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在这期间开始先后转入开模具的职业。企业领导的开明决策让年青职工的上进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也为宁海模具的未来打下了人才基础。 马师傅在上海虹口区泰山电影院旁“来安里”的家,笔者随大哥去过好多次。马师母身材高挑,大家闺秀,为人阳光豁达。马师傅有个小女儿在宁海养,而上海的四个子女就全靠马师母操持管教,真是个伟大的母亲。我们这些乡下青年去她家也总是受到热情接待,而且总像慈母一样谆谆鼓励我们努力上进。 任青华与傅永连两人都爱习武,有段时间我们早晨会去跃龙山锻炼,学打太极拳。 任青华师傅的钳工活比较精细,为华山农机厂培养了三名模具工,后来调宁海县无线电厂工作。傅永连1969年调到城关镇小五金厂任厂长。马师傅调到城关镇小五金厂后,带着从上海上山下乡到宁海的儿子又开制了一套钳形表胶木复制模。此后就在小五金厂干到退休。 时光匆匆,一瞬间都过去了这么多年,笔者时时回忆起这些往事,遂写了此篇纪念文,以对那些曾为宁海模具早期发展开路的先辈们,表达感谢和纪念之情。
文章分类:
会员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