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这句话,击中了无数中国老板内心痛点

发表时间:2025-06-10 10:42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张首晟在斯坦福大学讲授“第一性原理”时,给学生们出了一个讨论题:如果世界末日来临,只有一条诺亚方舟可以抵达未来的人类,为了让未来的人类少走弯路,你可以留一张便签在方舟上,你会在便签上写下什么?

在学生们纷纷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后,张教授写下了自己的答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张首晟教授解释说,在人类发现的所有自然与社会规律里,达尔文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既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性原理。海洋里偶然诞生的原核生物,正是在这一进化机制的作用下,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现代世界。

企业同样如此。自身规模的成长、客户的喜新厌旧、竞争者之间的对抗、技术的进化、社会与产业的变迁,都会让企业难以维持不变,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彼得·德鲁克在其《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一书中明确指出,企业的战略、文化与制度,不是刻在石碑上不变的,而是一种假设,必须随着社会、市场、顾客和技术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需要经常问自己: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的战略、文化与制度是否已经过时?为了应对变化,我们应该做出什么调整?

以一家近年出海成功的公司邦泽创科为例。邦泽创科创立20年,近年营收快速增长、员工人数超过2000人,多国背景的员工结构、不稳定的贸易环境、日益扩大的规模,都对邦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应对这些挑战,邦泽已经在战略层面做了规划和调整。这显然远远不够,邦泽人需要进一步问自己: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文化和制度层面,需要做出何种进化?

文化与价值观如何进化

人的价值观是千差万别的。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是非的标准,具体来说,就是“什么对什么错、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的标准。有人认为待人应该“温良谦恭”,有人追求“高人一等”;有人认为做事应该“精益求精”,有人认为“满足要求就好”;有人认为工作应该“奋斗不止”,有人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有人认为“守时守约最要紧”,有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好”;有人认为工作中“规则最重要”,有人认为“哥们情谊重要”……,不胜枚举。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差异是客观的,不仅存在于社会上不同的人之间,还存在于家人之间,夫妻、父母、兄弟之间的价值观差异都难以避免。

价值观差异过大的人之间,沟通、协作会很困难。社会上族群之间、民族之间的冲突,很多是价值观层面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妥协来解决,价值观的冲突则像“鸟与猪之间的对话”(任正非语),互不理解,难以沟通。于社会来说,价值观的冲突需要用法律、警察、军队等强制力来约束,否则社会就难以为继。对于企业来说,价值观的差异会大大提高企业的治理与管理成本,过高的内部治理成本会侵蚀企业的竞争力,危及企业的生存。企业需要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以避免和减少内部的价值观冲突,降低治理成本。

企业的价值观不能从“喜欢”出发,而应该从“确保企业的成功”出发。有的企业在设定价值观时,经常选择自己喜欢的词,怎么好听、怎么看起来高大上就怎么来。这是一种误区。企业的价值观是为企业的成功保驾护航的,是对企业成功至关重要的价值准则。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正值红薯收获季节,有战士因饥饿拔了老百姓的红薯吃,造成老百姓的抱怨。毛泽东意识到,要想成大事,不仅要战胜敌人,更重要的是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凭什么拥护你,要凭你的军队不能侵犯老百姓的利益。于是,针对当时部队的情况,毛泽东给部队规定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三条成为红军最早的行动准则,后来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了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企业设定价值观,要从系统思考“如何成功”开始,在事关企业成功的重要做事领域设定“做事原则”,在重要的关系领域,设定“做人原则”。这些“做人做事原则”,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为了确保企业成功,企业成员在处理对内对外的事情与关系时,必须以此为准则。企业在选择成员时,需要评估“价值观”因素,力求选择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人。对于企业成员来说,如果个人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不一致,要么放弃自己的价值观,要么离开公司。在公司工作,不按照公司的价值观行事,是一种腐败,会侵蚀企业的根基。

通用电气的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在讨论价值观与绩效的关系时,认为价值观与绩效同样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不认同价值观的高绩效者”是企业最大的隐患,即使员工业绩出色,但如果违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如诚信、团队合作等),长期来看会对企业文化造成破坏。基于此,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被广泛接受的框架:认同公司价值观且达成绩效目标,这类人重用并奖励;不认同公司价值观但达成绩效目标,这类人要么改变,要么离开;认同公司价值观但未达成绩效目标,这类人给予机会改进或调整岗位;既不认同公司价值观也未达成绩效目标,这类人直接淘汰。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合乎公司价值观

让价值观不符的人进入高位、关键岗位,掌握重要的决策权,是危险的,严重时会危及企业生存。在招聘、晋升、晋级时,对价值观进行评价尤为重要。但价值观又是含而不露的,大部分时间深藏在个人的心底,看不出来。

看一个人的价值观,做不到观察其内心,也不能只看他怎么说,关键是看他怎么做。

评价价值观强调“看行不看心”,只要采取了符合价值观的行动,无论内心怎么想,就是符合价值观。

所谓“今天假装雷锋,明天假装雷锋,假装一辈子,就是雷锋”,讲的就是此理。

评价干部是不是符合公司价值观,需要“察其言,观其行”。要看其怎么说,说与公司价值观一致的话,不发表与公司价值观相悖的言论,这是最起码的条件。但更重要的看其怎么“行”,即在从事业务活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怎么行动。

如何对价值观进行管理

如果能做到“将价值观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转化为员工的行动”,企业就能形成一致的力量。这并非易事,需要持之以恒地对价值观进行管理。个人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在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一起,不同的价值观混杂在一起,更难一致。

价值观管理,通常由“知”“信”“行”三部分构成。

1.“知”是指让员工准确地知晓公司倡导的价值观

语言是苍白而抽象的,用文字凝练出来的价值观在不同人的内心形成的投射并不一样。同样是“客户第一”,不同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差异会非常大,有人理解为“客户就是上帝,对客户言听计从”,有人理解为“态度上对客户表达谦恭”,也有人理解为“用我的专业知识为客户解决问题,用客户的需求牵引我专业的成长”。为了确保员工能准确、完整地理解公司的价值主张,企业通常需要做到四点:

1.为员工提供系统而完整的培训;

2.总结公司在业务中反映价值观的正面与负面案例,加深员工对价值观的理解;

3.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领导的言传身教;

4.让员工参与其中,结合自己所思、所想、所行,诠释公司价值观。

2.“信”是让员工相信公司价值观“不是写在墙上给人看的,而是认真的”

首先,价值观应贯穿于公司的决策,当现实利益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管理层如何决策。强生制药公司生产的泰诺是美国最成功的非处方产品,在止痛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占有37%的市场份额。1982年秋,芝加哥一家药店售出的泰诺胶囊中被发现了氰化物,导致7人死亡。尽管发现更多氰化物胶囊的可能性很小,强生公司还是迅速通过大众媒体,提醒全国消费者不要继续使用泰诺,直到公司发出进一步通知,并在全美召回了所有胶囊,直接损失超过1.5亿美元。这一决策源于其1943年确立的《我们的信条》(Our Credo)中“医生、护士、患者、母亲和所有使用我们产品的人”优先于股东利益的价值观排序。这与近期发生的“车祸发生后,汽车生产商遮遮掩掩的公关行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次,价值观应贯穿于公司业务管理活动中。一家倡导“客户第一”的公司,每开展一项业务活动,首先要问的问题一定是“谁是这项业务活动的最终获益者?客户需要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如何开展业务活动才符合客户的利益?”并将此问题贯穿于业务的始终。唯有如此,员工才会感受到价值观真真切切地存在。

第三,价值观应贯穿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一家强调“持续学习”的公司,晋升的标准不应该局限于“资历、业绩和能力”,更要关注“成长性”。一个止步不前、固守成见的管理人员,无论如何都应该让位于“善于学习、表现出较高成长性”的年轻竞争者。

3.“行”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以价值观为准绳,日复一日地去践行

“行”是价值观管理的落脚点,是“知”和“信”的目标。没有“行”,所有关于“知”和“信”的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成本。

行为很难改变。即便“知晓”价值观的完整含义,内心也是相信的,仍然未必能够在行为上做到。这是因为人的行为具有惯性。就像一个人明明知道肥胖有害健康,也立志要减肥,同时还知道减肥的正确行为是节食和锻炼,但就是控制不住“大吃大喝”,也做不到坚持锻炼。

管理员工行为不要指望改变所有的行为,而是要从改变影响关键绩效的行为开始。任何一条价值观都可以表现出很多种行为。比如“客户第一”的价值观,在与客户打交道时,表现为“聆听客户的意见”“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在与同事讨论时,“牢牢围绕客户价值”;在拉动内部活动时,“准确描述客户需求与价值”;在职业规划时,“以客户价值链延伸指引学习成长”……。管理者不应指望员工一下子改变所有行为,而是应该从对绩效影响最大的“关键行为”出发,逐步改善。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弄清楚,本部门、本团队哪些行为的改善会大大改善本部门、本团队的绩效,列出“正向行为清单和负向行为清单”,然后与员工一起共同努力践行正向行为、消除负向行为,最终改善绩效。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后,这些行为的改变逐渐形成习惯。然后再寻找对绩效影响最大的另一些行为,形成新的“正向行为清单和负向行为清单”……长此以往,价值观会逐渐转化为全员的行为习惯。

把关键绩效行为的改变纳入绩效管理。进入“正向行为和负向行为清单”的关键绩效行为,应该纳入到日常绩效管理活动中。每位管理者和下属在沟通绩效计划时,除了绩效目标,还要指出下属需要改善的关键绩效行为,并围绕员工的绩效行为改善计划制定团队建设计划、赋能计划和奖惩计划,从而让员工行为处于管理状态。

文章来源于华夏基石e洞察 ,作者苗兆光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关注 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公众号
浙江省 宁波市 宁海县 科创中心23楼
0574-65539598
0574-65539552
nhmould@126.com

会 费 档 次

收费金额(万元/年)

备 注

会长

1

   捐赠2万元/年 

副会长(执行会
长、常务副会长)

0.8

捐赠0.7万元/年

副秘书长及理事

0.5

 

会员

0.12

 
收费依据:2021 年6月8日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会费标准(取之于会员、用之于会员)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