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塑模具智能设计实践、创新与探索发表时间:2023-02-01 09:38 提高模具设计效率是每个模具公司一直追求的。经过从业者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标准件库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那么未来是否可以在其他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如设计师培养时间较长,设计师薪资高,设计错误问题,设计实际发生费用超过报价等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首先回顾标准件库的历史进程,然后把笔者在未来智能设计方面的实践作一分享。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外资进入中国之后,国内开始标准件库的建立。2000年左右,外资头部工厂基本上完成了2D和3D标准件库建设工作。同期,由于内资企业刚刚采用3D软件设计时间不久,处于初级使用阶段,3D设计师非常缺乏,只能承担成型部分分型的任务,2D和3D结合设计。没有技术力量完成标准件库建设工作。 2005年~2010年,随着3D设计师的不断增加,逐步进入全3D设计时代。模具工厂受规模限制,普遍没有公司标准,标准化零件比例较低。 2010年以后,一部分公司规模发展的比较迅速,制作自己公司的技术标准,拥有自己的标准件库,迫在眉睫。开始阶段,部分公司利用自有的技术人员进行标准件库的建立。由于技术水平的原因,制作的质量比较粗糙。之后,有条件的公司开始请外面专业软件人员来帮助完成3D标准件库的建立。头部公司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带动了很多中型规模的工厂,中型规模工厂也开始重视模具标准化。 目前状况,由于外部软件公司人员对模具了解的程度有限,虽然很多公司建立了标准件库,仍然有很多部分不能顺畅的使用,或不能用;有些细节错误,或者分类不够细,或者标准系列不全,或者调用不符合设计习惯,或者只能满足常规的需要,或者装配和非装配模式的混淆,各类问题让设计师不得不使用多种标准件库,造成标准混乱,影响设计效率。所以,这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随着标准库的建立,改善了后期局部细节设计的方式,从而提升设计效率。建议继续完善标准件库,分类更细,零件细节做得更完善,补全类别。
笔者下面分享新的设计方法,使整套模具设计创新,大幅提高模具设计效率。 根据多年模具设计经验的积累与思考,结合目前工厂的需要。对模具设计有了创新的构想。 开发目的:主要提升前期设计和中期设计的效率 1.模具设计结构标准化。 2.把公司技术经验设计到智能模型里面,保证技术传承。 3.降低公司对模具设计师的技术水平要求,降低设计师从业年限要求,从而降低人力成本。 4减少检图工作量,提升效率。 5.减少设计错误。 6.提升客户设计变更的修改设计效率。 以上都是为了提高模具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
方法:采用UG软件二次开发,结合模具技术,实现对整套模具预设计。 开发流程: 具体实施方法:根据典型案例,建立智能模型,可以涵盖所有类型模具 • 专用型--智能模型, 1.针对同类型的专用模型,可以通过尺寸调整适用同类型所有的模具; 2.把积累的经验都设计到智能模型里面,保证技术传承; 3.完成更多细节; 4.100%完成可确定的部分; 5.不确定的部分,根据未来变化可能性,预设计,完成50%~80%;
• 通用型—智能模型 1.通用型智能模型可以覆盖所有类型,在没有适合的专用模型时,选用通用型模型来进行设计; 2.可以提升效率20%~30%; • 建立机构组件库 • 通用型+ 机构组件库 可以大幅提高设计效率30%~50% 操作简单: 只需要输入数值,就可以。 【举例一】模架尺寸修改,只要修改B板长度,整个模架尺寸同步修改,相关零件也会自动移动到相关位置。 【举例二】斜顶组件,修改斜顶杆角度,斜顶所有配件会自动调整到位,包括斜顶座及其避空、导向件、斜顶杆避空等等。滑座滑动角度可以自动调整。 现在,针对不同类别的模具进行了创新设计,设计成智能模型,包括家电类,汽车类和民用的模具。建立模型库供模具公司使用。 在此,笔者抛砖引玉,希望与更多的模具公司交流创新问题,改变当下的模具设计方式。
文章分类:
技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