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模具而结缘 —成都工业学院与宁海模具行业的合作回顾发表时间:2022-07-27 10:12作者:成都工业学院 严余松 一、学校与宁海因模具而结缘 宁海,属于浙江省宁波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地区之一。宁海工业经济发达,门类齐全,至今已形成了模具、文具、灯具、汽车配件、五金机械、电子电器等六大特色行业。模具是这些产业的倍增器,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海的模具产业以高精度、高难度、长寿命等制模优势闻名国内外,大型塑料模具、精密冲模、橡胶模具、压铸模具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2002年被授予“中国模具生产基地”称号。 成都工业学院,位于四川成都,始建于1913年,是全国应用型本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为办学定位,以工科为特色,重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模具专业开办于1953年,学校在本科办学阶段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继续坚持以模具设计制造为特色,在近70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办学积淀,为模具行业培养了数万名优秀人才,2004年,被中国模协授予“中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称号。 学校与宁海的缘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宁海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产业就是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电器类企业生产各型模具产品。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宁海模具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对模具设计、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为了提高模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亟需引进模具专门人才。彼时的成都,分布着“一五”期间布局的诸多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企业中一般设有专门的工模具制造车间,其模具设计制造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宁海的塑料、五金、模具企业等派遣了许多技术人员和工人慕名来到中国电子工业基地成都,向成都的先进电子工业企业的模具分厂学习模具设计及其工艺装备的设计制造。 成都工业学院的前身——成都无线电机械学校,是隶属于原电子工业部的重点中专,其工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在电子部系统内分配就业,因此在成都的电子类企业的工模具车间中,分布着大量的学校校友。宁海模具企业在向成都模具同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追根溯源,找到了学校。也是从1990年代开始,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可以自主择业,因此,陆陆续续开始有毕业生前往宁海企业就职。同时宁海企业也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学习进修。例如当时宁海一家知名塑料企业技术厂长蒋林才,到成都715厂技术交流时得到学校信息,就专程到学校,提出在学校插班在职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要求并获得批准,通过三年的学习,蒋林才完成了成人大专的学业。在那以后,陆续有宁海模具企业的人员在学校模具专业通过成人教育进修学习。 学校与宁海因模具结缘。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2022年,宁海模具行业有上百名来自成都工业学院的模具专业毕业生。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毕业生扎根宁海,与宁海的模具产业同拼搏、共成长,为宁海模具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成为了学校与宁海紧密联系的桥梁纽带。 二、学校在宁海有一批优秀校友 徐平均同学是学校在宁海就业创业校友的杰出代表。他1994年毕业于我校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学校“陈毅奖学金”获得者、当年“电子工业部优秀毕业生”。1996年,徐平均以技师身份应聘到宁波双林集团,在车间里做技师。徐平均在工作中发现,双林的条件还不是特别完善,比如很多设备是由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钳工在操作,工艺未能达到最优化,他从中看到了双林的发展潜力。几个月后,恰逢双林集团工艺技术部门招聘技术人员,徐平均直接找到集团老总邬永林自荐。邬总问他:你有什么能力,想来做技术,做技术肯定要有所特长。徐平均当即向邬总列举了三个他平时注意到的模具工艺上的问题,并肯定自己可以解决。邬总听了之后叫来了模具分厂的技术总监,询问他徐平均说得是否正确,负责人一听,回答“说得对”。就这样,徐平均通过自荐调到了技术科。 到了技术科,徐平均因为基础扎实,很快便上手开始编制工艺搞设计。双林集团接到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为北美三大汽车集团之一的弗吉尼亚公司设计生产配套部件-----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在弗吉尼亚公司内部,部分工程师想把这个项目放到东欧,而另一部分中国和加拿大的工程师则想放到中国。这是一千万美金的订单生意,对双林来说非常重要。当时双林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德国和波兰。所有的外国人和弗吉尼亚公司的中国工程师等专业人士都认为在中国大陆找不到供应商,认为凭借大陆的技术基础做不出来,对双林竞争成功没抱希望。邬总对徐平均寄予厚望,安排他来负责设计。通过多次实验和制造。双林集团的产品与德国、波兰两家产品通过噪音、性能,寿命的试验,双林的产品优于其它竞争对手,从而,双林拿下了这个项目,并填补了国内空白。通过这个项目的成功,徐平均奠定了他在双林的事业基础和地位。 正是有一批像徐平均同学这样的优秀校友,在宁海模具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宁海模具行业向前发展,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学校模具专业在宁海获得了声誉。“要招优秀模具人才到成都电子高专(学校申本前的校名),”成为了当时宁海模具行业的共识,并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了宁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传统。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20余名毕业同学到宁海就业创业,不断续写着学校与宁海的“模具缘”。 三、现在的合作情况与展望 历史的回忆,充分说明了宁海模具和成都工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30多年。而今,成都工业学院与宁海模具人才培养和输送已经从个别人才输送,创新发展到一个高阶维度,正在实践与宁海模具企业合作订单班。学校深化与宁海模具协会、宁海模具企业合作,共谋模具人才培养的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 在2020年前后,我两次率队到宁海考察调研,宁海模协和模具企业也多次到学校参观、指导,共商创新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推动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模具产业学院建设。2020年6月,学校与宁海县模具行业协会签署“定向培养协议书”,进一步明确了合作内容。 目前,学校已完成了两期与宁海模具企业合作的“模具创新人才班”,校企合作,共育模具优秀人才。2021、2022两届创新班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环节,有70%左右在宁海模具企业完成,设计题目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效果良好。 宁海县,作为享有“ 中国模具之都”称号的宁波市下辖县,为了强化产业集群的基本竞争力,拓展模具产业集群的广度与宽度,必须形成一个稳定的人才供应基地,为产业输送人才。 针对模具企业大都是中小微、专精特的企业特点, 要建设具备公共服务平台性质的技术服务中心,为产业解决技术难题。这类需求,是宁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成都工业学院作为一所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院校,服务行业企业发展是其使命所在,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定位在模具、扎根在模具、特色在模具,在为包括宁海模具行业服务的同时,推动专业不断进行改革,紧跟行业发展,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产业的发展中实现专业的价值。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支持学院以模具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与宁海模具行业企业构建“发展共同体”改革实践,助推宁海模具产业发展,打造合作成功典范。 2022年6月
文章分类:
行业资讯
|